釣魚島的爭議隱患是從甲午戰爭開始埋下的。
  甲午戰爭使得日本獲得了巨大的經濟賠償,日本產業結構也因軍工需求而發生深刻變化,這為其日後侵略中國,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同時,也埋下了釣魚島爭端的隱患。
  國防戰略的明顯反差
  日本全力發展海軍,清朝當局國防戰略的重點是防範俄國。
  甲午國殤之釀成,用人不當,戰術不當,官吏貪腐,軍備鬆懈等原因,已有諸多大家進行過分析。但我認為,甲午國殤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決定的,一是直接原因,一是根本原因。
  直接的原因是中日國防戰略,存在明顯反差。
  日本戰前強力發展海軍。1868年7月14日,剛登基的明治天皇睦仁接到了一名軍務官的奏摺。奏摺上寫道:“耀皇威於海外,非海軍而莫屬,當今應大興海軍。”接此奏摺,睦仁當即寫下詔書:“海軍之事為當務之急,應從速奠定基礎。”
  中國情況如何?長期有一種觀點認為,建設海軍費用被挪用於為慈禧太后建頤和園。實際上這並非中國海軍落後的主要原因。主要原因是甲午戰前十年,清朝當局國防戰略的重點是東北,即防範並非主要威脅的俄國,如1886年後,原本不多的三分之一海防經費被挪至東北,未能覺察早已覬覦中國的日本。一言以蔽之,海軍發展遲滯,源於中國國防戰略的失誤。
  甲午國殤的根本原因,實質上是工業國和農業國的較量。
  日本通過“明治維新三大方針”之一的殖產興業,走上了近代工業化歷程。中國當時也展開了洋務運動。但是,兩者形式類似,實質迥異。就日本而言,“脫亞論”倡導者福澤諭吉提出:“政府若為了富國,就認為可以做任何事情,與人民從事相同的尋常事業,甚至與人民競爭工商之成敗,其弊極矣。”作為政府官僚的大隈重信亦有見於此,1880年提出了《出售為勸業而設置工廠之議》。翌年,明治政府根據上述建議,將大部分“國企”出售給三菱、三井、住友,安田財閥,使之迅速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。反觀中國洋務運動,則一再強調官辦、官督商辦、官商合辦。官商一體難免權錢交易,是歷史的慘痛教訓。
  “以夷制夷”,飲鴆止渴
  實行“以夷制夷”政策的本意是試圖利用列強矛盾維護國家民族權益,但其結果無異於飲鴆止渴。
  如果說官商一體的洋務運動不能救中國,那麼甲午戰爭後“以夷制夷”的“外交策略”和養癰遺患的《馬關條約》,更是為虎添翼,貽害無窮。
  儘管清政府“各國心志不齊、互相疑貳,是以彼此牽制,未敢逞志”的認識並無不當,實行“以夷制夷”政策的本意是試圖利用列強矛盾維護國家民族權益,但不能不指出的是,其結果無異於飲鴆止渴。
  1894年9月,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勝了北洋水師。10月,日軍第一軍攻占九連城、第二軍占領渤海門戶旅順口。基於“以夷制夷”的考慮,李鴻章拿著議和提案尋求英國出面斡旋。但是,“倫敦因事先未曾料及事態發展如此之快,故沒有適當對策且左右為難。”李鴻章又希望俄國出面調停,但俄國的表現更讓李鴻章失望:“所懼者日人過於猖狂,使人難耐。”
  不過,俄國並非沒有對中日之爭干預。1895年4月23日,即《馬關條約》草簽後第六天,俄、德、法三國駐日公使相繼造訪日本外務省,“勸告”日本“歸還”遼東半島。
  面對“三國干涉還遼”,日本政府御前會議確定了“即便對三國全面讓步,亦不可對清國退讓一步。必須努力使三國政府之干涉事件和清國條約批准事件互不牽連,當將兩者分割,採取各單獨處置的方針。”最終,日本以3000萬兩庫平銀作為“補償”,放棄了遼東半島。
  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深受刺激。此前,日本統治階層圍繞實施“富國強兵”還是“休養民力”路線,曾展開激烈衝突,甚至因此而解散國會,提前大選。此後,日本統治者認識到,列強是其對華侵略擴張的障礙。基於這一認識,日本開始推行“以軍備之大擴充為中心”的路線,由《馬關條約》獲得的總計2.3億兩庫平銀(相當於日本當時年度財政收入約4.87倍),則為推行這一路線提供了物質基礎。這一在日本被稱為“日清戰後經營”的路線,對其以後侵略擴張,產生了重大影響。有數據為證,日本軍費開支在財政開支中的占比,1893年為9.8%,至1900年則升至17.3%,幾乎增長一倍,日本產業結構也因軍工需求而發生深刻變化。這一變化,為日本日後侵略中國,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  甲午戰爭埋下釣魚島爭端隱患
  中國至遲在1403年已發現並利用釣魚島及附屬島嶼,而日本文獻則遲至1884年才提及釣魚島。
  當今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釣魚島問題,源於甲午戰爭。
  1971年12月30日,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,強調釣魚島及附屬島嶼屬於中國,強調:“日本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竊取了這些島嶼,並於1895年4月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割讓‘臺灣及所有附屬各島嶼’和澎湖列島的不平等條約——《馬關條約》。”翌年3月,日本外務省發表了《(日本)政府關於尖閣諸島領有權的基本見解》,稱:“自1885年以來,日本政府通過沖繩縣當局等途徑,再三在尖閣諸島進行實地調查,慎重確認尖閣諸島不僅為無人島而且沒有受清朝統治的痕跡”。“尖閣群島一貫構成我國領土西南群島的一部分,並且不包含在根據1895年5月生效的《馬關條約》第二條由中國割讓給我國的臺灣及澎湖列島之內。”
  釣魚島自古以來是誰的領土?有史可依,1744年出版的中國官方文獻《大清一統志》第280捲記載,中國至遲在1403年(明朝)時期,已發現並利用釣魚島及附屬島嶼,日本不僅遲至1884年才提及釣魚島,而且據《日本外交文書》第18捲記載:1885年11月24日,沖繩縣令西村舍三稟報內務卿山縣有朋:“如前呈文所報,在管下無人島建設國標一事,未必與清國完全無關,萬一發生糾紛,當處置,請速予指示。”
  釣魚島歸屬是否與甲午戰爭有關?有據可憑,日本內務省《公文別錄》第四捲記載,1885年12月5日,內務卿山縣有朋表示:“沖繩縣令申請建立國標事,涉及與清國間島嶼歸屬之交涉,宜趁雙方合適之時機。以目下之形勢,似非合宜。”但在甲午戰爭取勝後,據《日本外交文書》第23捲記載,內務大臣野村靖致函外務大臣陸奧宗光,稱“今昔形勢已殊,有望提交內閣會議重議此事。”所謂“形勢已殊”,難道不是指甲午戰前和戰後的形勢?
  有史為憑,據1744年出版的中國官方文獻《大清一統志》第280捲記載,中國至遲在1403年已發現並利用釣魚島及附屬島嶼,而日本文獻則遲至1884年才提及釣魚島。所謂“尖閣諸島”這一名稱,更是直至1900年8月,才由沖繩縣師範學校教師黑岩恆在日本《地學雜誌》發表的《尖閣諸島探險記事》中首次使用。
  儘管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,但仍基於中日關係的大局,主張“擱置爭議”,而安倍卻罔顧事實,在去年5月中旬接受美國《外交》雜誌採訪時聲稱:“說日方在過去同意擱置爭議,完全是中國大陸的謊言”。究竟何謂謊言?1978年4月21日,時任自民黨幹事長的大平正芳在自民黨總務會上表示:“既然日中兩國均主張擁有尖閣諸島主權,雙方應通過協商,從大局出發予以處理。具體做法,就是雙方以不涉及領有權問題的方式解決。”難道這是謊言?1979年5月31日,日本《讀賣新聞》以“不要讓尖閣問題成為引發糾紛的火種”發表社論,稱“日中政府已達成諒解,即雙方均主張享有領土主權,承認現實中‘存在’爭議。”難道這也是謊言?
  今年6月18日,李克強總理在英國智庫演講時,引述了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名言:“歷史蘊藏著一切智慧,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蹈覆轍。”這句話,實質是“以史為鑒”的“英文版”。正是秉持甲午國殤的慘痛教訓,中國正貫徹海洋強國路線,大力發展海軍。毋庸置疑,一些色厲內荏的日本極右翼分子自己也很清楚,在強大的中國軍力面前,日本欲“重現甲午榮光”,無異於痴人說夢。 □馮瑋(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)
  【馮瑋推薦書目】
  東方早報·書評編輯部編:《甲午一百二十年祭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4年5月出版。
  宗澤亞:《清日戰爭:1894-1895》(甲午紀念版),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年7月出版。
  鬱志榮:《東海維權:中日東海釣魚島之爭》,文匯出版社。  (原標題:甲午戰爭 釣魚島爭議的歷史淵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h82vhra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